兒童氣管插管模型,嬰兒氣管插管模型,新生兒氣管插管模型
發(fā)布時間:2018-7-4作者:益聯(lián)醫(yī)學來源:益聯(lián)醫(yī)學
氣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氣道簡單有效的方法,是窒息、心肺復蘇、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段。
其目的是開放氣道,確保通氣;清除呼吸道分泌物,以維持氣道通暢及減少氣道阻力;為正壓人工呼吸、氣管內(nèi)給藥、機械通氣提供條件。
【適應證】
(1)功能性或解剖型氣道梗阻,如喉痙攣;異物致氣道梗阻。
(2)呼吸道痰堵或誤吸,須行氣管、支氣管沖洗。
(3)任何原因?qū)е伦灾骱粑荒芫S持正常氣體交換,須使用機械通氣時。如中樞性通氣不足、窒息、心臟停搏和(或)呼吸停止、神經(jīng)肌肉麻痹、嚴重胸廓損傷或開胸手術(shù)、呼吸衰竭等。
(4)患兒轉(zhuǎn)運途中可能發(fā)生嚴重影響呼吸功能的情況。
【操作方法】
(一)插管前準備
插管前需檢查喉鏡、吸引器、氧氣、心電血氧監(jiān)測等是否能夠正常使用,準備固定用膠布、牙墊、金屬導絲、復蘇球囊、面罩等,根據(jù)患兒體重、年齡等選擇合適的鏡片和氣管導管。除窒息、心肺復蘇須立即插管外,插管前還應盡力完成下列準備工作,以利安全插管,減少并發(fā)癥。
(1)下胃管排空胃內(nèi)容物。
(2)開放靜脈,有條件時接好心電監(jiān)護。
(3)為預防可能因插管而出現(xiàn)的反射性心動過緩,可預先靜注阿托品0.01~0. 02mg/kg,并酌情給予鎮(zhèn)靜劑。
(二)經(jīng)鼻氣管插管操作步驟
(1)患兒仰臥,頭略后仰,頸部平直,由助手扶持并固定。用復蘇氣囊、面罩“E-C法”加壓給氧,改善全身缺氧狀態(tài)。
(2)聲門運動活躍者,用1%丁卡因咽部噴霧做表面麻醉(新生兒除外)。
(3)觀察鼻腔有無堵塞。
(4)將氣管導管用無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濕潤。
(5)由一側(cè)鼻孔插入鼻腔,向鼻內(nèi)側(cè)方向旋轉(zhuǎn)式推進,通過后鼻道直至口咽部。如遇阻力,切忌暴力插入,可適當改變頭部前后位置;也可加用金屬導絲改變導管曲度,使之順利通過鼻腔。
(6)用示指撥開上下唇,左手持喉鏡由口腔右側(cè)放入,將舌推向左側(cè),使口、咽和氣管軸成一直線,直接暴露聲門,直視下經(jīng)口腔用插管鉗將導管插入聲門下2~3cm(部分氣管導管標有標示線)。新生兒、小嬰兒喉位置靠前,助手可輕壓環(huán)狀軟骨,以利聲門暴露。小兒上呼吸道最狹窄處在環(huán)狀軟骨環(huán),導管若不熊順利通過聲門下,不可粗暴用力,應換小一號導管重插。
(7)插管成功,立即用復蘇器加壓給氧,以改善缺氧狀態(tài),并借此檢查插管位置是否正確。插管位置正確時雙肺呼吸音對稱,兩側(cè)胸廓運動對稱一致。如雙肺無呼吸音,腹部逐漸膨隆,仍能發(fā)聲,示導管誤入胃,須拔出重插,如左側(cè)呼吸音明顯減弱或消失,則導管插入過深,須在聽診呼吸音的同時略向外拔出。
(8)確定插管位量無誤后,用膠布固定,并記錄導管留在鼻外的長度。
(9)清理氣道分泌物,有條件時應將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細菌培養(yǎng)。
(10)約束患兒四肢,頭,肩部用沙袋固定,盡可能保持頭及軀干抬高150~200。
(11)根據(jù)病情連接呼吸機機械通氣或氣囊給氧。
(12)拍胸片了解插管位置,導管末端應在氣管隆嵴上1~2cm。
(三)經(jīng)口氣管插管
(1) 新生兒氣管插管模型新生兒仰臥,頭略后仰,頸部平直,使患兒口-咽-氣管軸盡量成一直線。
(2)左手持喉鏡,將鏡片由舌和硬腭間放入,在中線位向前隨咽的自然形狀插入,一旦鏡片尖達到舌的基底部,即入會厭軟骨凹內(nèi)(彎鏡片),可看到會厭。
(3)用彎鏡片時向前提起舌根可暴露聲門,或?qū)⒅辩R片跨過會厭下方,直接上提會厭即可暴露聲門。若暴露不完全,可在環(huán)狀軟骨外壓迫氣管。
(4)右手持裝有導絲的導管(彎曲部向上)插入聲門,判斷并確認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。
(5)拔出導絲,放置牙墊,用膠布纏繞固定。
【注意事項】
(1)患兒嚴重發(fā)紺、心動過緩應停止操作,用復蘇氣囊、面罩“E-C法”加壓給氧至癥狀緩解再行插管。
(2)待聲門開放時(吸氣時)將導管送入,不可用暴力插入。
(3)暴露聲門時不要用力撬起,也不要以上牙齦或牙齒為支點。
(4)注意無菌操作。
(5)正確確認導管位置并記錄,帶套囊的氣管導管應將套囊置于聲帶下。如判斷困難必要時可監(jiān)測呼氣末CO2水平。
(6)及時更換浸濕的固定膠布。監(jiān)測并記錄生命指征。
(7)注意插管各時期的并發(fā)癥:①插管時:舌、牙齦、會厭、聲門、食管及喉損傷。②插管后:感染、肺不張、鼻翼壞死及因脫管、堵管致窒息。③拔管后:喉水腫、聲帶麻痹、喉狹窄(喉肉芽腫、聲帶纖維化)。
(8)懷疑頸椎損傷的患兒需用手做頸部固定,并保持正中位。
(9)不同年齡導管大小的選擇:足月新生兒、小嬰兒3 mm或3.5mm;~1歲4 mm;~2歲5 mm。也可以通過目測選擇,即選擇外徑與患兒小指粗細相仿的導管。2歲以上的患兒也可采用下列計算公式:導管內(nèi)徑(mm)=年齡(歲)/4+4(無套囊導管),導管內(nèi)徑(mm)=年齡(歲)/4+3(帶套囊導管)。
【適應證】
(1)功能性或解剖型氣道梗阻,如喉痙攣;異物致氣道梗阻。
(2)呼吸道痰堵或誤吸,須行氣管、支氣管沖洗。
(3)任何原因?qū)е伦灾骱粑荒芫S持正常氣體交換,須使用機械通氣時。如中樞性通氣不足、窒息、心臟停搏和(或)呼吸停止、神經(jīng)肌肉麻痹、嚴重胸廓損傷或開胸手術(shù)、呼吸衰竭等。
(4)患兒轉(zhuǎn)運途中可能發(fā)生嚴重影響呼吸功能的情況。
【操作方法】
(一)插管前準備
插管前需檢查喉鏡、吸引器、氧氣、心電血氧監(jiān)測等是否能夠正常使用,準備固定用膠布、牙墊、金屬導絲、復蘇球囊、面罩等,根據(jù)患兒體重、年齡等選擇合適的鏡片和氣管導管。除窒息、心肺復蘇須立即插管外,插管前還應盡力完成下列準備工作,以利安全插管,減少并發(fā)癥。
(1)下胃管排空胃內(nèi)容物。
(2)開放靜脈,有條件時接好心電監(jiān)護。
(3)為預防可能因插管而出現(xiàn)的反射性心動過緩,可預先靜注阿托品0.01~0. 02mg/kg,并酌情給予鎮(zhèn)靜劑。
(二)經(jīng)鼻氣管插管操作步驟
(1)患兒仰臥,頭略后仰,頸部平直,由助手扶持并固定。用復蘇氣囊、面罩“E-C法”加壓給氧,改善全身缺氧狀態(tài)。
(2)聲門運動活躍者,用1%丁卡因咽部噴霧做表面麻醉(新生兒除外)。
(3)觀察鼻腔有無堵塞。
(4)將氣管導管用無菌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濕潤。
(5)由一側(cè)鼻孔插入鼻腔,向鼻內(nèi)側(cè)方向旋轉(zhuǎn)式推進,通過后鼻道直至口咽部。如遇阻力,切忌暴力插入,可適當改變頭部前后位置;也可加用金屬導絲改變導管曲度,使之順利通過鼻腔。
(6)用示指撥開上下唇,左手持喉鏡由口腔右側(cè)放入,將舌推向左側(cè),使口、咽和氣管軸成一直線,直接暴露聲門,直視下經(jīng)口腔用插管鉗將導管插入聲門下2~3cm(部分氣管導管標有標示線)。新生兒、小嬰兒喉位置靠前,助手可輕壓環(huán)狀軟骨,以利聲門暴露。小兒上呼吸道最狹窄處在環(huán)狀軟骨環(huán),導管若不熊順利通過聲門下,不可粗暴用力,應換小一號導管重插。
(7)插管成功,立即用復蘇器加壓給氧,以改善缺氧狀態(tài),并借此檢查插管位置是否正確。插管位置正確時雙肺呼吸音對稱,兩側(cè)胸廓運動對稱一致。如雙肺無呼吸音,腹部逐漸膨隆,仍能發(fā)聲,示導管誤入胃,須拔出重插,如左側(cè)呼吸音明顯減弱或消失,則導管插入過深,須在聽診呼吸音的同時略向外拔出。
(8)確定插管位量無誤后,用膠布固定,并記錄導管留在鼻外的長度。
(9)清理氣道分泌物,有條件時應將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細菌培養(yǎng)。
(10)約束患兒四肢,頭,肩部用沙袋固定,盡可能保持頭及軀干抬高150~200。
(11)根據(jù)病情連接呼吸機機械通氣或氣囊給氧。
(12)拍胸片了解插管位置,導管末端應在氣管隆嵴上1~2cm。
(三)經(jīng)口氣管插管
(1) 新生兒氣管插管模型新生兒仰臥,頭略后仰,頸部平直,使患兒口-咽-氣管軸盡量成一直線。
(2)左手持喉鏡,將鏡片由舌和硬腭間放入,在中線位向前隨咽的自然形狀插入,一旦鏡片尖達到舌的基底部,即入會厭軟骨凹內(nèi)(彎鏡片),可看到會厭。
(3)用彎鏡片時向前提起舌根可暴露聲門,或?qū)⒅辩R片跨過會厭下方,直接上提會厭即可暴露聲門。若暴露不完全,可在環(huán)狀軟骨外壓迫氣管。
(4)右手持裝有導絲的導管(彎曲部向上)插入聲門,判斷并確認氣管插管的正確位置。
(5)拔出導絲,放置牙墊,用膠布纏繞固定。
【注意事項】
(1)患兒嚴重發(fā)紺、心動過緩應停止操作,用復蘇氣囊、面罩“E-C法”加壓給氧至癥狀緩解再行插管。
(2)待聲門開放時(吸氣時)將導管送入,不可用暴力插入。
(3)暴露聲門時不要用力撬起,也不要以上牙齦或牙齒為支點。
(4)注意無菌操作。
(5)正確確認導管位置并記錄,帶套囊的氣管導管應將套囊置于聲帶下。如判斷困難必要時可監(jiān)測呼氣末CO2水平。
(6)及時更換浸濕的固定膠布。監(jiān)測并記錄生命指征。
(7)注意插管各時期的并發(fā)癥:①插管時:舌、牙齦、會厭、聲門、食管及喉損傷。②插管后:感染、肺不張、鼻翼壞死及因脫管、堵管致窒息。③拔管后:喉水腫、聲帶麻痹、喉狹窄(喉肉芽腫、聲帶纖維化)。
(8)懷疑頸椎損傷的患兒需用手做頸部固定,并保持正中位。
(9)不同年齡導管大小的選擇:足月新生兒、小嬰兒3 mm或3.5mm;~1歲4 mm;~2歲5 mm。也可以通過目測選擇,即選擇外徑與患兒小指粗細相仿的導管。2歲以上的患兒也可采用下列計算公式:導管內(nèi)徑(mm)=年齡(歲)/4+4(無套囊導管),導管內(nèi)徑(mm)=年齡(歲)/4+3(帶套囊導管)。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