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肺復蘇模擬人,如何進行高質(zhì)量的cpr?
發(fā)布時間:2016-8-15作者:益聯(lián)醫(yī)學來源:益聯(lián)醫(yī)學
CPR(cardiac-pulmonary-resuscitation)是心肺復蘇中的重要內(nèi)容之一。在近年來的心肺復蘇相關研究進展中,CPR 的作用被逐步深入認識。目前 CPR 在心肺復蘇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正如美國心臟協(xié)會 2013 年 CPR 共識指出的:CPR 是挽救生命的干預措施,是心搏驟;颊邚吞K的「基石」。心肺復蘇的目的是為心搏驟;颊咧亟ㄓ醒跹貉h(huán),而這個目的只有通過 CPR 才能實現(xiàn)。然而 CPR 的本質(zhì)是低效的,即使復蘇者嚴格按照指南的規(guī)定操作,通過 CPR 給患者心臟提供的血流僅僅是患者自主心搏的 10%~30%,給腦提供血流僅僅是 30%~40%。如果急救者的 CPR 沒有達到指南的要求,那么提供的血流就更少,這是長期以來全世界范圍內(nèi)復蘇成功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因此必須強調(diào)高質(zhì)量的 CPR,否則患者難以生還。那么怎樣做才是是高質(zhì)量的 CPR 呢?請記住 5 大要素。
1. 持續(xù)按壓(CCF>60%)持續(xù)按壓在所有的心肺復蘇的技術內(nèi)容中占據(jù)「老大」的位置。也就是說在心肺復蘇中沒有什么比持續(xù)按壓更重要。復蘇時應盡量實施不間斷按壓,只要復蘇沒有結(jié)束,就應該讓患者處在被按壓的狀態(tài),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心搏或因病情無法挽回而放棄搶救。文獻報道,胸外心臟按壓中斷 1 s,對應的復蘇成功率下降約 1%。急救者必須認識到:沒有心臟按壓就沒有血液循環(huán),就沒有患者的生命。 CCF 是英文 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的縮寫,指復蘇時心臟按壓占用的時間與其他搶救內(nèi)容所占時間的比值。CCF 比值越大越好,不能低于 60%,最好>80%。(例如搶救某患者心肺復蘇一共用時 100 分鐘,其中心臟按壓的時間不能少于 60 分鐘,最好大于 80 分鐘。)大量的研究結(jié)果表明,CCF 比值越大,患者生存率越高,反之越低 。因此復蘇時應該盡量減少中斷心臟按壓的時間,做到不間斷按壓。在除顫、換人等不得不停止按壓時,應盡最大的可能縮短中斷的時間。
2. 心肺復蘇模擬人,按壓頻率 100~120 /min 2015 年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[8] 指出:心肺復蘇過程中每分鐘的胸外按壓次數(shù)對于患者能否恢復自主循環(huán)(ROSC)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功能非常重要。按壓頻率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自主循環(huán)恢復率,故 2010 年指南要求按壓頻率至少 100 次 /min。但研究表明,過快的按壓頻率可能減少冠狀動脈血流 [7],故 100~120/min 的按壓頻率比較合理。
3.按壓深度 5~6 cm 按壓主要是通過增加患者胸廓內(nèi)壓力以及直接壓迫心臟來產(chǎn)生血流,雖然既往的指南建議「用力按壓」,但施救者往往沒有以足夠深度按壓胸部,因此規(guī)定按壓深度的標準是至少 5 cm。但按壓深度過大,則可能造成損傷,故 2015 指南更新中加入按壓深度的上限(6 cm)超過此深度則可能發(fā)生并發(fā)癥。
4. 讓患者胸廓充分歸位 2015 指南更新指出:「施救者應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,以便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。」在心臟按壓時的減壓期間未能讓患者胸壁充分復原,是全世界大部分復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,尤其是急救者在疲勞的時候,常常把手臂倚靠在患者胸壁上。由于回彈不充分,患者胸壁未能充分歸位,會增加胸廓內(nèi)壓力,減少了回心血量,進而減少了心輸出量,進而減少了冠狀動脈灌注壓力和心肌血流,使復蘇失敗。我們在實施復蘇時必須意識到這一點。 圖 1 按壓減壓期間讓患者胸壁充分復原
5. 避免過度通氣主要內(nèi)容有兩點:首先是呼吸頻率 <12 次 / 分鐘,其二是吹氣時看到患者胸部略微隆起(最小起伏)[1] 即可,而不是「明顯隆起」。 避免過度通氣避免過度呼吸的理由主要有 3 點: ①正壓通氣顯著降低自主循環(huán)和 CPR 時的心輸出量 [11]:胸腔壓力與心輸出量和冠脈的灌注壓呈反比關系,即胸腔壓力越高,心輸出量和冠脈的灌注量越低。而過度通氣勢必增加胸腔內(nèi)壓,降低復蘇生存率。 ②用未受保護的氣道進行正壓通氣,可能會引起胃脹氣和吸入胃內(nèi)容物。(注:未受保護的氣道是指非氣管插管時的人工氣道。)由于氣管開口與食管開口是在同一平面,故無論是口對口、口咽管還是面罩氣囊人工呼吸,都有可能把氣體送到患者胃內(nèi)。吹氣量越大,進入胃內(nèi)的空氣越多。造成的胃內(nèi)壓力越高,就越容易促使胃內(nèi)容物返流至氣管,造成誤吸。 ③過度通氣可能導致肺損傷:吹氣量越大,肺泡膨脹越顯著,甚至可能把肺泡吹破,造成毛細血管撕脫出血,導致復蘇失敗。有時在復蘇時可以看到患者口鼻或氣管插管中出現(xiàn)鮮紅色細泡沫狀液體,就是過度通氣造成肺損傷的結(jié)果。這種情況在兒童相對多見。
1. 持續(xù)按壓(CCF>60%)持續(xù)按壓在所有的心肺復蘇的技術內(nèi)容中占據(jù)「老大」的位置。也就是說在心肺復蘇中沒有什么比持續(xù)按壓更重要。復蘇時應盡量實施不間斷按壓,只要復蘇沒有結(jié)束,就應該讓患者處在被按壓的狀態(tài),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心搏或因病情無法挽回而放棄搶救。文獻報道,胸外心臟按壓中斷 1 s,對應的復蘇成功率下降約 1%。急救者必須認識到:沒有心臟按壓就沒有血液循環(huán),就沒有患者的生命。 CCF 是英文 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的縮寫,指復蘇時心臟按壓占用的時間與其他搶救內(nèi)容所占時間的比值。CCF 比值越大越好,不能低于 60%,最好>80%。(例如搶救某患者心肺復蘇一共用時 100 分鐘,其中心臟按壓的時間不能少于 60 分鐘,最好大于 80 分鐘。)大量的研究結(jié)果表明,CCF 比值越大,患者生存率越高,反之越低 。因此復蘇時應該盡量減少中斷心臟按壓的時間,做到不間斷按壓。在除顫、換人等不得不停止按壓時,應盡最大的可能縮短中斷的時間。
2. 心肺復蘇模擬人,按壓頻率 100~120 /min 2015 年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[8] 指出:心肺復蘇過程中每分鐘的胸外按壓次數(shù)對于患者能否恢復自主循環(huán)(ROSC)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功能非常重要。按壓頻率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自主循環(huán)恢復率,故 2010 年指南要求按壓頻率至少 100 次 /min。但研究表明,過快的按壓頻率可能減少冠狀動脈血流 [7],故 100~120/min 的按壓頻率比較合理。
3.按壓深度 5~6 cm 按壓主要是通過增加患者胸廓內(nèi)壓力以及直接壓迫心臟來產(chǎn)生血流,雖然既往的指南建議「用力按壓」,但施救者往往沒有以足夠深度按壓胸部,因此規(guī)定按壓深度的標準是至少 5 cm。但按壓深度過大,則可能造成損傷,故 2015 指南更新中加入按壓深度的上限(6 cm)超過此深度則可能發(fā)生并發(fā)癥。
4. 讓患者胸廓充分歸位 2015 指南更新指出:「施救者應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上,以便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。」在心臟按壓時的減壓期間未能讓患者胸壁充分復原,是全世界大部分復蘇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,尤其是急救者在疲勞的時候,常常把手臂倚靠在患者胸壁上。由于回彈不充分,患者胸壁未能充分歸位,會增加胸廓內(nèi)壓力,減少了回心血量,進而減少了心輸出量,進而減少了冠狀動脈灌注壓力和心肌血流,使復蘇失敗。我們在實施復蘇時必須意識到這一點。 圖 1 按壓減壓期間讓患者胸壁充分復原
5. 避免過度通氣主要內(nèi)容有兩點:首先是呼吸頻率 <12 次 / 分鐘,其二是吹氣時看到患者胸部略微隆起(最小起伏)[1] 即可,而不是「明顯隆起」。 避免過度通氣避免過度呼吸的理由主要有 3 點: ①正壓通氣顯著降低自主循環(huán)和 CPR 時的心輸出量 [11]:胸腔壓力與心輸出量和冠脈的灌注壓呈反比關系,即胸腔壓力越高,心輸出量和冠脈的灌注量越低。而過度通氣勢必增加胸腔內(nèi)壓,降低復蘇生存率。 ②用未受保護的氣道進行正壓通氣,可能會引起胃脹氣和吸入胃內(nèi)容物。(注:未受保護的氣道是指非氣管插管時的人工氣道。)由于氣管開口與食管開口是在同一平面,故無論是口對口、口咽管還是面罩氣囊人工呼吸,都有可能把氣體送到患者胃內(nèi)。吹氣量越大,進入胃內(nèi)的空氣越多。造成的胃內(nèi)壓力越高,就越容易促使胃內(nèi)容物返流至氣管,造成誤吸。 ③過度通氣可能導致肺損傷:吹氣量越大,肺泡膨脹越顯著,甚至可能把肺泡吹破,造成毛細血管撕脫出血,導致復蘇失敗。有時在復蘇時可以看到患者口鼻或氣管插管中出現(xiàn)鮮紅色細泡沫狀液體,就是過度通氣造成肺損傷的結(jié)果。這種情況在兒童相對多見。
分享到:
下一篇:急救模型,心肺復蘇的標準